环球微头条丨陕西南郑:“稻渔共作”钱粮双增

时间 : 2023-04-24 12:14:01 来源 : 中国农科新闻网

近日,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办千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田里,村民们正忙碌着给鱼投食。

在这里,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沟,将上百亩稻田分割成一块块小稻田,秧苗郁郁葱葱、长势良好;水沟里,大大小小鲫鱼在水中游动觅食……不要以为这是普通的套养,这种稻渔综合种养,亩均效益是普通种水稻的1至2倍。

“鱼因稻而肥,稻因鱼儿壮。”站在清澈如镜的稻渔田的田埂上,汉山街道办刘家营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朱建科向记者讲起“稻鱼共生”的生态种养模式:每年插完秧后,他会将鱼苗放入稻田,鱼儿在稻田里,与水稻共成长,水稻可为鱼类提供丰富的稻花和有机物质,鱼可以吃稻田里的虫子和杂草,产出的鱼粪又可作为田间的肥料,利于水稻生长,互利共生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记者现场看到,“稻渔共作”的农田很讲究,基本都是在田埂边挖一条“U”形的深沟。种养过程中,稻田的水面给鱼提供了良好生长的环境,而鱼的排泄物还可为水稻提供天然的有机肥。

以前,刘家营村一直延续着水田里种稻,在稻下养鱼这种原生态的种养传统。2021年开始,由刘家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,目前,全村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00亩。

近年来,刘家营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,不断激发内生动力,采取“基地+集体经济+农户入股”的形式,积极推广“稻虾共作”生态发展模式,即在同一片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虾,采取稻虾共生、稻虾互补的方式,实现从单一的种植向高效的种养一体化转变,做到了“一水两用、一地双收”。

“这种生产方式节肥、减药、环保、增收,是提高农业效益的好办法。” 陪同采访的汉山街道办党政办副主任侯瑞说。

稻渔综合种养是“稻田养鱼”的现代新扩展,是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。在提升稻米品质的同时,其绿色生态的培育方式受到日益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青睐,提高了稻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,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,对“拉动一方经济、富裕一方百姓”辐射效应明显。

“掌握了鱼与稻之间的比例与田间管理技术,稻谷与鱼产量就上去了,口感也会出奇的好。”汉山街道办草堰村党支部书记李双喜说,别的地方大米2块多一斤,我这里的‘虾田米’比普通大米价格的高出两倍,还供不应求。

同样的稻田,为何种出的大米品质存在明显差异?李双喜说,秘诀就在稻田下面:“因为鱼对水质要求高,在水稻生长期间不能喷洒过多的农药和施化肥,所以生产出的‘鱼田米’都是绿色无公害的。”

据悉,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既保障了“米袋子”又丰富了“菜篮子”,是一条“不牺牲农业和粮食、不牺牲环境和生态”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,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

实践证明,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普遍可节省化肥使用30%、农药使用50%以上。另据科研单位初步研究表明,与水稻单作相比,稻鱼共作可降低温室气体甲烷排放12%-17%,稻渔综合种养系统土壤碳含量提高10%-14%。稻鱼综合种养不仅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,更为农业领域推进“双碳”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,发展前景广阔。

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耿苏强 康军 李煜强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