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教育本真 达生命丰盈

时间 : 2023-08-18 19:02:32 来源 : 中国教育新闻网

日前,山东省东营市杨守菊名师工作室团队完成的“聚焦生命品性:初中生物学学科育人探索25年”项目成果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。

杨守菊是山东省正高级教师、特级教师,教育部基础教育生物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、教育部“国培计划”专家、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。为了从“一枝独秀”到“美美与共”,引领更多志同道合者携手成长,2010年3月,“杨守菊名师工作室”正式成立。工作室的成立犹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,在工作室成员的心中荡起涟漪。工作室成立后,先后被评为东营市名师工作室、东营市劳模创新工作室、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、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。截至目前,工作室成员已有5项成果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,4项专利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;12本著作出版发行,近百篇论文获奖或发表,其中8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;参编义务教育教科书3册,主编高中生物学教材1册;开发校本课程15门。


【资料图】

杨守菊名师工作室为何能取得累累硕果?让我们一起探寻工作室的成长密码,揭示其成长路径。

汲出来的智慧

“腹有诗书气自华,最是书香能致远。”为了让每一名有追求的教师增长智慧,像海绵那样善于吸收,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、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,工作室着力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。

一是在“博”上下功夫。工作室指导教师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所涵盖的生物科学内容,知晓重要概念的近现代发展状况,用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志趣。二是在“渊”上做文章。工作室要求教师深入透彻地理解掌握教材内容,找寻知识的内在规律,帮助学生深度理解。三是在“杂”上谋提高。工作室要求教师多读书,让科学与人文、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,相得益彰,全方位完善自己,多方面丰富自己,力争做到“学无止境”。

工作室精心制定读书方案,定期向工作室的教师们推荐《不跪着教书》《静悄悄的革命》《给教师的建议》《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》等系列著作。“光合作用读书荟”是工作室学习的重要载体之一,工作室的成员自喻为一粒小小的“叶绿体”,不断从外界捕获教育教学的“光”和“热”,经过吸收萃取,同化为自身的成长营养与力量。

工作室采取“四读”方式,引领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读书交流的活动中来,积蓄能量、启迪智慧。一是日常式“月读”。教师遵从个人兴趣爱好,进行自发式的散漫阅读,同时做好读书笔记。二是聚焦式“约读”。遵从工作室发展需求,进行有规划的团队阅读,要求做好读书笔记,并简要批注。三是跨界式“跃读”。打破工作室壁垒,进行不同地域的集体阅读,将阅读范围向外延伸。四是输出式“曰读”。基于“成长=经验+反思”原理,工作室采取定期举行研讨会和撰写教育随笔等形式,让成员交流分享学习心得,通过一本本书籍、一篇篇读书笔记,不断积累,慢慢成长。

磨出来的精彩

课堂永远是教师的生命线,“把课上好就是最大的师德”。工作室站在学生发展和生物学科的高度,经历螺旋上升的四个层级和阶段,努力达成其最终愿景——寻求教育本真,成全学生生命。

第一层级:科学化课堂。《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指出:“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,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,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。”基于此,工作室尝试构建融“关注科学知识、学习科学方法、感悟科学精神”于一体的科学化课堂,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,沐浴科学理性的光辉。

第二层级:生命化课堂。工作室发现当前部分课堂存在“四缺”现象:缺“人”——学生主体性丧失,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;缺“氧”——关注知识技能,生命情怀淡化;缺“水”——严格执行预设,缺乏动态生成;缺“光”——缺少和谐氛围和情感交融。基于此,工作室尝试进行生命化课堂改革,融“三动”于一体:形动——千方百计吸引学生,激发学生想学、要学、能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;心动——用真情打动学生,精心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,情润心田;神动——用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,从而发挥课程育人价值,关照生命成长。

第三层级:深度课堂。所谓“深度学习”,是指借助一定的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学习,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,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,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。基于此,工作室着力打造融“内容情境化、问题活动化、知识结构化、流程整体化”于一体的深度课堂,让学习真正发生,让教学直抵心灵。

第四层级:本真课堂。随着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,工作室的教师们视野越来越开阔,对课堂教学的认知愈发深入,愈发趋向本真。“本”,指客观实际,指人;“真”,即规律,即真实。“本真课堂”旨在尊重客观,适应规律;以人为本,教人求真。工作室大胆尝试,着力构建“魂、神、本、根”兼备的四有课堂,让课堂给予成长的必需,滋养健康的观念,提升科学素养,演绎好教育的本意——使人成人。

研出来的真知

“教而不研则浅,研而不教则空”,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需求,工作室秉承“课题引领”“课例支撑”“理论自学”的基本原则,以科研促教研,全力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。

从“九五”课题“诱思探究教学应用推广研究”、“十五”课题“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”,到“十一五”课题“中学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”、“十二五”课题“中学生物学生命化教学的研究”“生物教学中培养生命品性的研究”,再到“十三五”课题“STEM教育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实践研究”,从具体的教学模式到整体的课堂构建,再到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,从单一学科研究视域到跨学科融合教育,工作室课题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广阔。

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,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,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例如,“十一五”课题“中学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”,从学科价值层面,探索了从知识教学到生命教学学科价值取向的转变。“十二五”课题“生物教学中培养生命品性的研究”,从学科本质层面,探索了生物教学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实施路径,创造性地构建起生物教学培养生命品性的植物学模型。

“研究是最有效的学习”。每完成一项课题,团队教师都会对教学特征、教育本质、教育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入,更趋本真。他们不仅亲历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,也收获了“栽培”自己的乐趣。

做出来的课程

教育的任务在于提供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,组织学生参与能够实现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活动,也就是学校通过创生和开发某些烙着独特印记、显着特有气息的“产品”,服务于学生的成长,并通过这些“产品”,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培植“土壤”。因此,从产品的角度,可以把学校成员共同创生的、对学校成员产生影响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看作课程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,工作室大胆尝试,不断探索,做出富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程。

工作室构建了自己的课程——“生本课程”。所谓“生本课程”,主要是从更充分地体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的角度,沿着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、学校课程的思路,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层次或形态;是教师基于自己对学生的分析了解,对法定课程进行转化、改造、拓展以及自主独立开发的课程。“生本课程”距离学生最近,能体现一个班级甚至每一名学生的具体需要;能比较彻底地解决课程对于学生的适应性问题,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。

“生本课程”有自己独特的构建方式,一是主题设计——将散点知识融合整理。教师在前后章节对接中生成主题,将散落在教材不同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、重组,使教学资源形成“众星拱月”的态势,将一个主题通过多个侧面来分点深化,让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。二是智慧复演——追寻真理发现的足迹。在教学过程中重现与文明成果产生发展相类似的情境,演绎创造者的思维过程,学习创造者的思维方法,力求感同身受,使学生从学习与接受的主体走向创新与发展的主体。三是突破学科——设计知识生成的联结点。在知识教学时,不仅要有鲜明的课程执行意识,更应有强烈的活化、创生意识,走出学科本位的窠臼,确立大课程教学观。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,密切关注学生的兴奋点,确立相关内容的延伸点,真正实现“教教材”到“用教材教”的跨越。

基于上述认识,工作室开发了“生命教育”“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”“校园生态”“重温经典实验”“桃的花果世界”等10多门生物学校本课程,同时践行“躬身践履,格物致知”的理念,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,为学生搭建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。

(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)

《中国教育报》2023年08月18日第3版

作者:张斌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

热门文章